打反手的核心在于替身后的战术选择与忍者技能特性的合理运用。替身并非必须立刻进攻,可以通过忍者技能的无敌时间诱导对手替身,再通过走位或秘卷规避关键技能。部分忍者如骨架佐助、青年水门等,凭借技能机制能更轻松实现反手压制,而通灵兽和秘卷的适时释放也能稳定创造反打机会。关键在于根据战局判断替身时机,避免盲目反击导致二次受击。

反手博弈的深度体现在对技能真空期的把控。若对手替身后处于技能冷却阶段,可优先利用普攻或短CD技能起手;若对手保留关键技能,则需通过Y轴走位或防御性秘卷拉开距离。创立柱间的木人形态、少女纲手的弹墙跳等技能,能在反手阶段提供高额伤害或控制效果。秘卷选择上,雷电击、气旋等反手型秘卷能有效弥补忍者自身的反手短板,而查克拉秘卷可保留奥义点用于后续爆发。

防反机制是反手战术的高级表现形式。麻布依、和服夕日红等忍者的格挡技能可抵消攻击并触发反击,千手柱间的普攻防反甚至能实现无限格挡。这类忍者需预判对手攻击节奏,在受击瞬间激活防反技能。若未成功格挡,需立刻衔接替身或通灵兽避免连招。对于蛇兜等依赖后摇的忍者,反手阶段需观察其技能释放模式,长按技能抓后摇,短按技能则需防范Y轴突进。

通过V字形或一字形走位误导对手技能释放,在替身前后制造攻击假象。例如反向释放二技能诱导对手替身落空,或利用奥义全程抓取特性强行终结连招。反手大招的激活需满足特定条件,如连击数或时间限制,其高伤害与范围控制能直接逆转战局。实战中需避免贪图连招伤害,提前收手以保留反手资源。
反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决斗场胜负。需综合评估忍者技能、秘卷搭配与操作习惯,通过大量练习掌握替身与反手的节奏间隔。反手并非固定套路,而是根据对手行为动态调整的战术体系,唯有精准预判与灵活应对方能占据优势。